中國家禽產業發展路在何方?——專訪世界家禽學會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寧
保護生物多樣性一直是聯合國關注的一大全球性問題,2016年底,來自190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墨西哥參加《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討論如何整合農業等領域的生物多樣性政策。此前的2016年11月,中國農業部發布的《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地方家禽遺傳資源瀕危品種11個,如金陽絲毛雞、邊雞、浦東雞、蕭山雞等,而煙臺糝糠雞、陜北雞、中山麻鴨已經滅絕。此規劃明確強調,要重點保護49個國家級保護家禽品種,保護雞肉、雞蛋品質;發揮畜禽遺傳資源大國優勢,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增強國際話語權。
如今,在中國,隨著肉雞蛋雞產業鏈持續發展進步和行業多個龍頭企業崛起,特別是第25屆世界家禽大會(WPC 2016)在北京圓滿舉行,讓中國家禽產業的國際地位得到新的提升。未來,中國如何強化地方家禽品種的本品種選育,積極培育特色家禽配套系,以此持續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對此,《國際家禽》雜志記者新近在北京專訪了世界家禽學會主席、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楊寧。
問:在您看來,如何保護世界家禽遺傳資源的多樣性?有何必要性?在中國,保護雞的遺傳多樣性也任重而道遠。您認為怎么改善這一現狀,政、產、學、研之間需要怎樣結合?
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飼養家禽的國家之一。東南亞和中國廣西一帶是最早馴化家禽的地方。目前,從古化石中提取的DNA已證明一萬年前的中國河北也有馴養雞的歷史,所以北方也可能是一個馴化中心。因此,中國的遺傳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位居世界前列。僅雞的品種(本土和引進的)就有110多種,水禽的種類也非常多。
近年來,中國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為保護家禽的遺傳多樣性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由政府出資做保種的國家,每年都有財政專項來保護家禽遺傳資源。目前,中國有4個國家級家禽遺傳資源基因庫;48個國家級家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其中有20多個國家級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保種場;國家級家禽保護品種有49個,其中國家級地方雞保護品種有30多個。所以,就保護遺傳資源而言,中國可能屬于世界上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我的研究也涉及這些方面,比如對遺傳資源現狀做評估等。
國外的保種都是民間行為。民間保種行為的好處在于參與人員有熱情和愛好,會成立俱樂部飼養、交換種蛋等,效率很高。但其弊端在于保種過程有起伏,偶然性很大。
在我看來,當前遺傳資源的生物量是在增長的。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能會有一些性狀消失、混雜的現象,但也每年也會發掘、認證一些新的資源。當前的資源大都在地方品種中有所發現。中國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因此對資源保護而言是有好處的。但是,最好的保護是利用。只有把它利用起來了,才能減少丟失的風險。
首先要把資源的狀況搞清楚,要去研究其特色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也是我個人感興趣的東西。例如,我們追蹤研究的綠殼蛋,在世界上都屬罕見。蛋黃可以受飼料中的色素調控,而蛋殼顏色則受遺傳基因控制。中國有好幾個品種雞產綠殼蛋,經研究發現,其綠殼顏色是由一個顯性的單基因控制的。我國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系統研究,通過轉基因組關聯分析、基因表達分析、測序分析等找到了確定綠殼蛋的功能基因及其致因突變,可以清楚地解釋綠殼蛋的產生。正常雞只可以通過膽汁、消化道排出膽綠素,但綠殼母雞1號染色體的SLCO1B3基因啟動子區域存在EAV-HP的插入,使得SLCO1B3基因在母雞的卵殼腺中特異表達,因而導致母雞產綠殼蛋。找到這個基因及其變異后,我們還開發了一項專利技術,利用分子標記對雞的遺傳型進行鑒定,只需要一代就可以固定某個性狀,可在育種公司、保種場進行應用。對一些不好的性狀則進行篩查,把不好的個體淘汰掉。
中國的地方品種如三黃雞等,人們會覺得好吃。“好吃”是一個綜合指標,反映到雞身上可能就是肉質細膩、脂肪沉積能力較強、纖維結構不同等。這些特點需要我們去研究,而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些問題。
中國整個產業在地方雞種和水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存在的問題可能就是無法面面俱到,政府也只能有選擇性地進行保護。
問:從節糧小型褐殼蛋雞、農大3號以及“京紅1號”、“京粉1號”、“京紅2號”“京白1號”等誕生,在您的大力扶植下,中國蛋雞自主育種有了持續進步。請您談談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您個人所承擔的角色?
答:育種非常重要。育種改變了整個產業鏈。傳統的品種,即使提供給它再好的營養和管理,也不可能產生很好的生產性能。當前,國內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畜禽自主育種所做的事情及其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家禽方面,除了白羽肉雞之外,其他的品種我們國家完全可以做到自主保障的。這經歷了一定的發展歷程,但總的來說,是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且經歷了很多的考驗。
回溯過去,國內的家禽育種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1974年,北京成立了良種體系建設的白雞育種項目。當時的北京白雞可以產250~260個蛋,比傳統的蛋雞產150~160個蛋平均要多出100個。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國內蛋雞育種的進展,對我們國家整個蛋雞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當時沒有預見到市場需求,加上育種素材相對缺乏,蛋雞育種起步時做的是白殼蛋雞育種,而現在市場主要需求是褐殼蛋雞。而且,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加速,蛋雞育種公司面臨轉型的考驗。育種的效益也不行,很多企業放棄育種,國內育種很快被國外公司超越。
但我自讀研究生起就立志一定要堅持做育種。地球資源有限,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用有限的飼料資源轉化成更多的產品。我主持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是發現了矮小型dw基因,應用于農大3號節糧小型蛋雞,在褐殼蛋/粉殼蛋和提升飼料轉化效率這兩個方面有了突破。農大3號的成功在國內育種低迷時期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整個育種實踐過程也利用了大數據。
技術層面上,我設計了兩階段的選種模式。當前,很多蛋雞的產蛋高峰期周平均產蛋量95枚以上,再提高很難。而蛋雞最主要的潛力在于產蛋中后期,要體現在產蛋持續性上。不做測定就無法判斷出來。通過這種模式,我們發現測定場的蛋雞在后期蛋品質、持續性上都有很大改善。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的專利技術利用分子標記對魚腥味產生的機制進行了研究。魚腥味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突變,對敏感基因進行篩除可以保證雞蛋不產生異味。另外,我們對鵪鶉蛋的異味去除研究也已經完成。目前技術已轉讓給峪口禽業,使他們可以大規模使用,保證蛋雞沒有產生魚腥味的基因基礎。技術既可以幫助雞只生產性能得到改善,而且能大幅改進蛋品品質。在育種工作中,我們已經取得很大進展,將來在蛋品質方面我們也希望有所突破,給企業產品帶來更強的競爭力。
當前,家禽科學已經過了關起門來做研究的階段??蒲谐晒欢ㄒ幸粋€好的載體。這也與國家所倡導的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相符的。但目前企業要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還有一定難度,其人才蓄積的能力也有一些不足。因此,首先,要把企業打造成科技創新的載體,使其能承載好的研究成果,這也是不容易的。企業一定要有好的“接口”,使科學家能與之溝通、對接。其次,要有承載能力,并把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在企業實力壯大以后,即可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對研究機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也在倡導這方面的工作。
對于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而言,確實是把我們全國禽蛋行業的龍頭企業聚攏在一起了。最好的種雞企業和最好的商品蛋企業都在體系中,這樣就可以及時地了解產業發展動態,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困惑。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困難,我們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而且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所以,我們可以組織整個體系的20多位崗位科學家有針對性地去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我所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
蛋雞品種國產化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十二五”期間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最大的成果。比如說,峪口禽業在“十二五”期間成功推廣“京紅1號”、“京粉1號”,并推出“京粉2號”等國產蛋雞品種,大大增強了中國蛋雞品種的競爭力。2016年,體系內多位崗位科學家與綜合試驗站緊密合作,成功培育出“京白1號”、“鳳達1號”2個蛋雞配套系,“京白1號”填補了國內白殼蛋雞品種空白,“鳳達1號”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特色與高產的較好結合,以上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持續推動了我國蛋雞品種國產化的進展。
事實上,早在2002年新品種培育工作伊始,我們家禽遺傳育種研究室就與峪口禽業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建立起39步選育流程、6個記時點、4個選育點的選育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適合中國飼養環境、生產性能國際領先的峪口京紅、京粉系列蛋雞新品種。
國產蛋雞品種所占的市場比例越來越高,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整個蛋雞產業沒有受到任何大的影響。面對封關,哪怕一只雞都進不來,我對中國蛋雞產業仍然有信心,我們完全可以保證國內對優質蛋雞的需求。
中國乃泱泱大國,沒有自己的自主育種也不行,要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當然,中國早就過了閉關鎖國的時代,我希望進口蛋雞品種和國產品種是一種互補的、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們也應給予雙方前進的動力,有壓力也有動力,才能發展得更好。作為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而言,我們要保證這幾個自有蛋雞品種的穩定發展,保證自主育種發展的活力和生命力。
問:您曾主持過諸多家禽育種項目,也參與過“優質黃羽肉雞新品系選育”項目,但是您在蛋雞育種取得的成果尤為突出。您對目前中國的蛋雞和肉雞育種的方向怎么看?是否有難易或者市場前景之分?難點分別在哪個環節?
答:肉雞育種方面我也擔任企業的顧問。就蛋雞方面,我們確實是和國際的大型育種公司直接“硬碰硬”地進行競爭,包括我們的主流產品、特色產品在內都是如此。我們更理解中國的市場需要,比如節糧小型蛋雞、綠殼蛋雞等都是我們國內的特色蛋雞。
大宗產品需求方面,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獨特的品種,例如粉殼蛋雞,國外并沒有嚴格按照配套系育種,而是“組裝”的,我們培育的品種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褐殼蛋雞育種方面,我們對蛋大小進行了控制。因為國內市場并不需要很大的蛋,國外通用的品種可能還并不能很好地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蛋殼顏色、蛋黃比例、羽毛顏色選擇方面,我們國內需要蛋殼顏色一致性高、蛋黃較大等,這都是我們蛋雞育種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的育種是按照中國市場的需求來調整的。
肉雞方面,我認為有色羽肉雞(黃羽肉雞)做得不錯,難點在于如何提高其生產效率。有色羽肉雞生長周期長,與快大型肉雞相比較,最大的弱勢就是飼料消耗多。我們希望能夠在飼料轉化效率方面進行改善,目前在和溫氏集團進行合作。溫氏集團有很好的性能測定系統,每只雞吃多少飼料會自動記錄。我們會通過對基因組學、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來探索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飼料轉化率,從中找出新的分子標記、好的育種方法來幫助企業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母系產蛋性能也是我們正在幫助企業做的事情。目前,中國黃羽肉雞的父母代種雞規模非常大,規模至少在四五千萬羽。如果我們能夠把蛋雞育種的經驗移植過去,使肉種雞的產蛋量能夠提升10%或20%是完全能實現的。這樣也可相應地減少肉種雞的飼養量,提升企業生產效率。
快大型肉雞方面,中國還沒有真正的育種產業,但是我特別希望有一些像峪口禽業這樣的育種公司進行這方面的開拓。作為世界家禽學會主席,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肉雞育種方向,也是比較想介紹到發展中國家去的,就是我們的肉雜雞育種。如非洲國家,完全養殖快大型肉雞存在困難,但是本地品種又存在生長慢等問題。如果移植中國的肉雜雞模式,可能可以很好地平衡其種雞生產成本及提高后代生產性能,對非洲國家具有借鑒意義。
母本采用蛋雞,種蛋成本非常低廉,然后采用父本肉雞進行雜交。之前,肉雜雞育種多是自發性的。目前,峪口禽業正在開發的就是肉雜雞項目——小優雞,這橫跨了蛋雞和肉雞兩個領域,其中有很多科學問題尚未搞清楚,也有很多是產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因此值得探索的空間很大,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
問:您對品牌蛋的研發和未來發展有何見解?這是否是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所關注的發展方向?
答:在“十三五”期間,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撐技術,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也越走越扎實,我們在其中也提供了很多的技術支持。中國并不需要企業都變成大型的,中國更需要的是把當前養殖幾千只雞左右的農戶變成專業化、職業化生產的家庭農場。當前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能夠保證不雇人的情況下,視機械化程度而定,兩個勞動力就可以養2~5萬只雞。這也是我們“十三五”工作的一個重點。2016年,在體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以及其他蛋雞養殖企業多方緊密配合下,在實際調研和中試試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國華北地區蛋雞標準化福利養殖技術創新模式,該技術模式適用于單棟飼養5000只父母代種雞或商品蛋雞的家庭規模養殖場。同時,研發了家庭農場規模工藝的標準化養殖設施設備3套,為我國蛋雞產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任務就是種業方面,品種創新要鞏固和發展,引進品種的種雞也存在生產效率提升的任務。我們也在做本交籠的優化、高床網上平養技術等的研究。2016年,我們改進和完善蛋種雞本交養殖高效生產配套裝備技術,將棲架籠飼養平臺由三層增加為四層,推進了蛋雞棲架本交養殖模式的發展。
第三個任務就是雞病的凈化,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體系內企業擁有全國僅有的兩家國家級禽白血病凈化示范場:一是峪口禽業,二是曉鳴農牧。在劉秀梵院士的指導下,我們將繼續鞏固凈化成果,擴展到其他疾病的凈化方面。此外,如廢棄物處理、蛋品加工等領域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蛋品走品牌之路是必然的方向。雞蛋的特點是自帶包裝,是較好的可追溯的載體,蛋殼噴碼可保證隨時追蹤。品牌發展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生產效率,二是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企業不可簡單地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養殖場,而是要站在食品公司的角度來看問題。食品公司會首先想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食品。養殖場會想自己怎么把產品生產出來,這樣的產品只能叫做“初級農產品”。這些都需要企業進行調整。
目前,國際上蛋品的深加工率(破壞了蛋殼形態的)可達到20%乃至30%,而我們國內不到1%。以此看,蛋品加工方面潛力很大,但中國當前的市場環境還不能完全保證深加工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除了基礎較薄弱以外,還有市場運作的問題。生產方面,主要是如何保證食品安全、控制藥物殘留的問題。蛋品加工不發展,我們的消費增長就很難。